close

354634817_688066166664620_7831804892143863806_n.jpg

 
覺得兒科挑戰很大之一在於,特殊個案比例特別多,相較成人盛行率高的慢性疾病衛教,兒科三不五時就會碰到罕見病例。
.
離開前份工作時,有位讓我特別捨不得的個案,是出生時就發照會給我的小病人。
.
.
小病人因先天生理因素,原本腎臟應該要把蛋白質這類重要營養素再吸收的功能出現問題,導致身體幾乎無法留住蛋白質,因此有高度營養不良的風險。
.
.
病因是由於某段基因突變,出生後由於血液中白蛋白極低導致全身性水腫,出現表徵因此去查找原因後才發現。
.
.
或許是一出生就接觸,也或許是個案是讓人一眼就覺得好美的孩子(有時我們也會玩笑話說,或許這就是每個嬰兒求生存的第一戰線武器—以色事周圍的人(?)),但不管怎麼樣,小病人輾轉於各醫院病床間的日子裡,只要住院名單上看到他的名字,我都會晃過去問候一聲。
.
醫師確立治療方向後,接下來就是需要時間。營養治療方向是努力將個案養到5公斤以上,才能進行下一階段治療(腎移植)。
.
.
怕養不大,因此醫師建議置放鼻胃管。慢慢調整建議的配方奶比例、份量,媽媽也很認真的秤重、餵食,每次查病歷時看到體重有增加,真的感動🥹
.
當時我在餵奶這領域很弱,總覺得自己能做得不多,查找文獻、多找前輩討論看有沒有自己遺漏的盲點,只能盡當時能做的一切努力。
.
.
照顧罕病特色就是你會幾乎找不到什麼相同案例,要自己評估決定是否參考哪些方式進行處理,人人都忙得要死的工作環境裡還要加上這些,有時真的壓力很大。
.
由於免疫球蛋白也會流失,因此小病人免疫功能不好,與我兒癌病人們處於相同等級。離開前醫院時正是COVID-19初爆發的第一年,病人隱私緣故我沒再打聽她的消息,但也總是掛念她是否有平安長大。
.
.
每次想念他時,都會想起剛移除鼻胃管那段時間,算是小病人邁出的一大步(但同時也更怕養不大惹😂
.
.
餵食跟灌食相比阻力更多,但進食動作在成長過程中佔的重要性絕非灌食可以取代,所以還是繼續想各種菜單、找書給媽媽參考。對育兒用品不是很熟悉的當時的我,還找了媽媽朋友推薦的副食品餐具送給小病人,覺得這物品很能代表營養師阿姨㊗️他能好好吃飯、好好長大的心情。
.
.
移除鼻胃管後,媽媽也比較輕鬆的聊到:這樣就能拍更多照片給親友了(因為多少還是不想一直被過度關切),當時真的很替她開心。離職前一天還特地問媽媽我能不能抱著小孩拍張照留念😍
.
然後我ㄧ抱,手勢就立刻讓人知道我母胎30年沒抱過小孩🤣
.
.
arrow
arrow

    營養筆記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